蕪湖鐵畫鍛制技藝
鐵畫原名“鐵花”,安徽省蕪湖地區(qū)特產(chǎn),為中國漢族獨具風格的工藝美術品之一,.鐵畫制作起源于宋代,盛行于北宋。清代康熙年間,安徽蕪湖鐵畫才自成一體,并逐漸享譽四海,是中國工藝美術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蕪湖鐵畫以錘為筆,以鐵為墨,以砧為紙,鍛鐵為畫,鬼斧神工,氣韻天成。蕪湖鐵畫以歷史悠久、風格獨特、工藝精湛、技藝高超著稱于世。
2006年,蕪湖鐵畫鍛制技藝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歷史溯源
鐵畫的制作起源于宋代,盛行于北宋。清代康熙年間,安徽蕪湖鐵畫才自成一體,并逐漸享譽四海,已有340多年歷史,是中國工藝美術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
蕪湖瀕臨長江,交通便利,曾為中國四大米市之一,自古以來冶鐵業(yè)就十分發(fā)達,而發(fā)達的冶鐵業(yè)和高超的鍛技,為蕪湖鐵畫的創(chuàng)造提供了有利條件。
蕪湖鐵畫始于清康熙年間,由蕪湖鐵工湯鵬與蕪湖畫家蕭云從相互砥礪而成。據(jù)清代《蕪湖縣志》所錄《鐵畫歌·序》載,蕪湖人湯鵬“少為鐵工,與畫室為鄰,日窺其潑黑勢,畫師叱之。鵬發(fā)憤,因煅鐵為山水嶂,寒汀孤嶼,生趣宛然。”湯鵬從國畫中受到啟迪而創(chuàng)出鐵畫。
鐵畫一經(jīng)問世,不僅“遠客多購之”,而且“名噪公卿間”,士大夫階層人士把它作為“齋壁雅玩”之物欣賞,文人墨客更是推崇備至,賦詩著文加以贊揚。清代金石家朱文藻在《題鐵畫》一詩中作了生動的描述:“乍看似墨潑素絹,山水人物皆空嵌。風飄秀色動蘭竹,雪催老桿撐松杉。華軒逼人有寒氣,盛暑亦欲添衣裳。最宜樺燭曉風夜,千枝萬蕊發(fā)翠巖。元明舊跡共諦視,轉覺暗淡精神減。”他認為元明時代丹青高手之畫與鐵畫相比也黯然失色。清代詩人梁同書稱鐵畫“無不入妙”,“世罕見之”。他作《鐵畫歌》云:“誰叫幻作繞指柔,巧奪江南鈞巢筆。……采繪易化丹青改,此畫錚錚長不毀。”
工藝發(fā)展
蕪湖鐵畫先后參加過法國巴黎世界博覽會和匈牙利布達佩斯造型藝術展,并赴日本、科威特、意大利、尼日利亞、沙特、香港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展出。1958年,毛澤東、劉少奇先后在安徽省博物館欣賞了蕪湖鐵畫,稱贊鐵畫藝術技藝精湛,提出要將之加以發(fā)展。
1959年至1960年,老藝人儲炎慶和幾位弟子制作的大型鐵畫《迎客松》、《梅山水庫》和鐵書法《沁園春·雪》陳設在人民大會堂,以及陳列于毛主席紀念堂的鐵書法《長征詩》,都是蕪湖鐵畫的傳世經(jīng)典之作。
技藝特點
鐵畫是以低炭鋼為原料,將鐵片和鐵線鍛打焊接成的各種裝飾畫。它吸取了我國傳統(tǒng)國畫的構圖法,將民間剪紙、雕刻、鑲嵌等各種藝術的技法溶為一體,以低碳鋼作原料,“以鐵代墨,以錘代筆”,千錘百煉,鍛制而成,其風格剛勁挺秀、樸實雅健、黑白相間、虛實相生、神似國畫。采用中國畫章法,黑白對比,虛實結合,另有一番情趣。精工制成山水、人物、花卉、蟲魚、飛禽、走獸等各種藝術品。
蕪湖鐵畫源于國畫,具有新安畫派落筆瘦勁簡潔、風格冷峭奇倔的藝術特征,純靠手工鍛打完成。
鐵畫吸取了中國傳統(tǒng)國畫的構圖法以及金銀首飾、剪紙、雕塑等工藝技法,以熟鐵作原料,藝人們以錘為筆,以爐為硯,以鐵為墨,以鉆為案,鍛鐵為畫,依據(jù)畫稿取料入爐,經(jīng)冶煉后,再經(jīng)過鍛打、焊接、鉆銼、整形、防銹烘漆,然后襯以白底,裝框成畫。畫面保持鐵的本色,不涂彩,精致而成山水、人物、花卉、蟲魚、飛禽、走獸等各種藝術品。其特點既有國畫、水墨畫之境,又有強烈的藝術立體感,黑白分明,蒼勁凝重,被稱為“巧奪萬代所未有”。鐵畫既有國畫的神韻,又有雕塑的立體美,還表現(xiàn)了鋼鐵的柔韌性和延展性,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被譽為“中華一絕”。
品種分類
鐵畫的品種分為三類:一類為尺幅小景,多以松、梅、蘭、竹、菊、鷹等為題材,這類鐵畫襯板鑲框,掛于粉墻之上,黑白分明,線條剛勁挺秀,結構清晰,更顯端莊醒目。第二類為燈彩,一般由4至6幅鐵畫組成,內(nèi)糊以紙或素絹,中間可以點燃蠟燭,光彩照人,富于情趣。第三類為屏風,多為山水風景,古樸典雅,蔚為壯觀。
傳承意義
鐵畫的構圖采用中國畫的章法布局和筆意,遠景賦以疏細線條,近物則以粗獷布勢,使山水能分遠近之趣,樓閣能得透視之感,人物能具傳神之態(tài),花鳥能顯栩栩之姿,錘鍛之巧與畫理相通,繪畫與工藝品結合。
蕪湖鐵畫經(jīng)過300多年的承傳和發(fā)展,在傳統(tǒng)形式的尺幅小景、畫燈、屏風等基礎上,又創(chuàng)有立體鐵畫、盆景鐵畫、瓷板鐵畫、純金和鍍金鐵畫等,形成了座屏、壁畫、書法、裝飾陳設和文化禮品等五大系列200多個品種,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魅力,在藝壇獨樹一幟。
但是,當今市場經(jīng)濟的利益驅動不斷影響著鐵畫質量,加上兼?zhèn)鋰嫼臀膶W修養(yǎng)的鐵畫藝人出現(xiàn)斷代,蕪湖鐵畫面臨技藝變形、失傳的困境,亟待國家給予支持和扶助。
2006年,蕪湖鐵畫鍛制技藝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歷史溯源
鐵畫的制作起源于宋代,盛行于北宋。清代康熙年間,安徽蕪湖鐵畫才自成一體,并逐漸享譽四海,已有340多年歷史,是中國工藝美術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
蕪湖瀕臨長江,交通便利,曾為中國四大米市之一,自古以來冶鐵業(yè)就十分發(fā)達,而發(fā)達的冶鐵業(yè)和高超的鍛技,為蕪湖鐵畫的創(chuàng)造提供了有利條件。
蕪湖鐵畫始于清康熙年間,由蕪湖鐵工湯鵬與蕪湖畫家蕭云從相互砥礪而成。據(jù)清代《蕪湖縣志》所錄《鐵畫歌·序》載,蕪湖人湯鵬“少為鐵工,與畫室為鄰,日窺其潑黑勢,畫師叱之。鵬發(fā)憤,因煅鐵為山水嶂,寒汀孤嶼,生趣宛然。”湯鵬從國畫中受到啟迪而創(chuàng)出鐵畫。
鐵畫一經(jīng)問世,不僅“遠客多購之”,而且“名噪公卿間”,士大夫階層人士把它作為“齋壁雅玩”之物欣賞,文人墨客更是推崇備至,賦詩著文加以贊揚。清代金石家朱文藻在《題鐵畫》一詩中作了生動的描述:“乍看似墨潑素絹,山水人物皆空嵌。風飄秀色動蘭竹,雪催老桿撐松杉。華軒逼人有寒氣,盛暑亦欲添衣裳。最宜樺燭曉風夜,千枝萬蕊發(fā)翠巖。元明舊跡共諦視,轉覺暗淡精神減。”他認為元明時代丹青高手之畫與鐵畫相比也黯然失色。清代詩人梁同書稱鐵畫“無不入妙”,“世罕見之”。他作《鐵畫歌》云:“誰叫幻作繞指柔,巧奪江南鈞巢筆。……采繪易化丹青改,此畫錚錚長不毀。”
工藝發(fā)展
蕪湖鐵畫先后參加過法國巴黎世界博覽會和匈牙利布達佩斯造型藝術展,并赴日本、科威特、意大利、尼日利亞、沙特、香港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展出。1958年,毛澤東、劉少奇先后在安徽省博物館欣賞了蕪湖鐵畫,稱贊鐵畫藝術技藝精湛,提出要將之加以發(fā)展。
1959年至1960年,老藝人儲炎慶和幾位弟子制作的大型鐵畫《迎客松》、《梅山水庫》和鐵書法《沁園春·雪》陳設在人民大會堂,以及陳列于毛主席紀念堂的鐵書法《長征詩》,都是蕪湖鐵畫的傳世經(jīng)典之作。
技藝特點
鐵畫是以低炭鋼為原料,將鐵片和鐵線鍛打焊接成的各種裝飾畫。它吸取了我國傳統(tǒng)國畫的構圖法,將民間剪紙、雕刻、鑲嵌等各種藝術的技法溶為一體,以低碳鋼作原料,“以鐵代墨,以錘代筆”,千錘百煉,鍛制而成,其風格剛勁挺秀、樸實雅健、黑白相間、虛實相生、神似國畫。采用中國畫章法,黑白對比,虛實結合,另有一番情趣。精工制成山水、人物、花卉、蟲魚、飛禽、走獸等各種藝術品。
蕪湖鐵畫源于國畫,具有新安畫派落筆瘦勁簡潔、風格冷峭奇倔的藝術特征,純靠手工鍛打完成。
鐵畫吸取了中國傳統(tǒng)國畫的構圖法以及金銀首飾、剪紙、雕塑等工藝技法,以熟鐵作原料,藝人們以錘為筆,以爐為硯,以鐵為墨,以鉆為案,鍛鐵為畫,依據(jù)畫稿取料入爐,經(jīng)冶煉后,再經(jīng)過鍛打、焊接、鉆銼、整形、防銹烘漆,然后襯以白底,裝框成畫。畫面保持鐵的本色,不涂彩,精致而成山水、人物、花卉、蟲魚、飛禽、走獸等各種藝術品。其特點既有國畫、水墨畫之境,又有強烈的藝術立體感,黑白分明,蒼勁凝重,被稱為“巧奪萬代所未有”。鐵畫既有國畫的神韻,又有雕塑的立體美,還表現(xiàn)了鋼鐵的柔韌性和延展性,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被譽為“中華一絕”。
品種分類
鐵畫的品種分為三類:一類為尺幅小景,多以松、梅、蘭、竹、菊、鷹等為題材,這類鐵畫襯板鑲框,掛于粉墻之上,黑白分明,線條剛勁挺秀,結構清晰,更顯端莊醒目。第二類為燈彩,一般由4至6幅鐵畫組成,內(nèi)糊以紙或素絹,中間可以點燃蠟燭,光彩照人,富于情趣。第三類為屏風,多為山水風景,古樸典雅,蔚為壯觀。
傳承意義
鐵畫的構圖采用中國畫的章法布局和筆意,遠景賦以疏細線條,近物則以粗獷布勢,使山水能分遠近之趣,樓閣能得透視之感,人物能具傳神之態(tài),花鳥能顯栩栩之姿,錘鍛之巧與畫理相通,繪畫與工藝品結合。
蕪湖鐵畫經(jīng)過300多年的承傳和發(fā)展,在傳統(tǒng)形式的尺幅小景、畫燈、屏風等基礎上,又創(chuàng)有立體鐵畫、盆景鐵畫、瓷板鐵畫、純金和鍍金鐵畫等,形成了座屏、壁畫、書法、裝飾陳設和文化禮品等五大系列200多個品種,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魅力,在藝壇獨樹一幟。
但是,當今市場經(jīng)濟的利益驅動不斷影響著鐵畫質量,加上兼?zhèn)鋰嫼臀膶W修養(yǎng)的鐵畫藝人出現(xiàn)斷代,蕪湖鐵畫面臨技藝變形、失傳的困境,亟待國家給予支持和扶助。
下一篇:蕭云從-蕪湖著名畫家,指導湯天池制作鐵畫
上一篇:鐵畫的發(fā)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