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園林,到底美在哪?
轉載自公眾號LCA(ID:L-Contemporary-Art)
古人造園,造的都是時間。
中國古典藝術在表現形式上多含蓄,“引而不發(fā),顯而不漏”是最顯著的特點之一,這源于我們的文化傳統(tǒng)和審美意趣。
在這樣的文化土壤上孕育出來的園林藝術,往往忌淺露而追求意境的深邃,園林空間更是講究“隔則深,暢則淺”。造園者常常用欲揚先抑或欲露則藏的手法,千方百計的把景“遮擋”起來,使其若隱若現,似有則無。
古代文人對氣象異常敏感,他們總能從一些細微變化中發(fā)現美,并且將其傳達到園林的造景中。對此,景觀設計師朱弘博曾有一番解讀,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人對自然的理解在古典園林中浪漫而細膩的表達。
1 置身云海
云
太湖石及園林圍墻
園林中的太湖石象征的是濃云,波浪形的圍墻象征遠方的云浪,二者結合,營造出身處云海仙境,云浪涌動的意境。
太湖石是由石灰?guī)r遭到長時間侵蝕后慢慢形成,五代時開始有人賞玩,唐代時已特別盛行,到宋代達到高峰。北宋末年,由“花石綱”引發(fā)了農民起義,當時運送的就是太湖石。
2 乘著波浪
帆與波浪
亭與湖
蘇州網師園內的月到風來亭三面環(huán)水,取意宋人詩句“月到天心處,風來水面時”。風吹浪起,亭子被浪溫柔的托起,這是來自大自然的浪漫,也是園林之亭的文人雅意所在。
臨風賞月的最佳時節(jié)自是金秋,中秋之日,一輪皓月已移上東南面的“云端”。此時與數友共享良辰,或一人獨賞美景,皆為雅事。由此,我們不得不佩服古人 的造景能力。
3 風吹水皺
水波
橋
風吹水皺,吹動的不止是水,還有橋,因此,中國園林中的橋,除了通行作用外,橋本身就構成了一道風景。
這種“含蓄”之美正如沈祥龍在《論詞隨筆》中所說:“含蓄者,意不淺露,詞不窮盡,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其妙不外寄言而已。”
4 冰上屹立
裂冰上的山石
太湖石與“冰裂”的地面
太湖石是在河湖中經水波蕩滌,歷久侵蝕而緩慢形成,而冰裂的地面象征的是冬天的湖水。這種抽象出來的氣象特征,表達了文人對冬日石與水的關系之間的的理解和體會。
對于園林的意境解讀有很多種,這種觀象造園的想象只是一種,但從中不難看出古人對于自然的向往。除此之外,最能體現園林氣質的應該是窗。
在詩論中所言“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在畫論中則強調“意貴乎遠,境貴乎深”,忌將主題袒露于畫面,體現在園林中就是窗。
窗乃園林之眼,園中的蒼山流水、瓊花古木,一入窗中,便自成畫幅。佳景借窗飄然而至,空間中產生了一種隔而不阻的美妙氣息,是窗戶的通透,也是心性的通快。
李漁認為“開窗莫妙于借景”,“同一物也,同一事也,此窗未設之前,僅作事物觀,一有此窗,則不煩指點,人人俱作畫圖觀矣。”
漏窗借景,為何而美?美學大家宗白華先生曾論:“美的對象之第一步需要間隔。圖畫的框、雕像的石座、堂宇的欄干臺階、劇臺的簾幕、從窗眼窺青山一角、登高俯瞰黑夜幕罩的燈火街市,這些美的境界都是由各種間隔作用造成”。正是這種“間隔”,戲劇化地生成了一種美感形式,將平常事物變得可觀。
中國的園林,每一處風景,每一個細節(jié),都意韻深遠。
古人造園,造的都是時間。